生活中少不了各式各樣的稅,綜所稅、房屋稅、遺產稅、贈與稅⋯⋯財富管理顧問群整理每周重要的財稅新聞,幫大家掌握第一手稅務重點,管好荷包不縮水!

想賺檢舉獎金 五情況無用

依《稅捐稽徵法》規定,鼓勵民眾協助查緝逃漏稅捐,若檢舉事證若具體明確,經查證屬實並裁處罰鍰且已繳清入庫,稅捐機關會提撥罰鍰金額的20%作為檢舉獎金,最高獎金可達新台幣480萬元,但有五種情況無法領取。

一、檢舉人是稅務人員或稅賦查核人員的配偶、三親等以內親屬;二、公務員因執行職務而舉發;三、經稅務人員告知或提供資料後再行舉發;四、檢舉人本身參與逃漏稅行為;五、匿名檢舉。

-----------------------------------------------------------------------------------------------------------------------

遺產稅大改革 注意三重點

去年憲法法庭針對死亡前二年贈與配偶財產案件,所涉及的遺產稅問題作出判決,認為現行遺贈稅法「部分違憲」,財政部須在期限內完成修法財政部日前已發布新規定。

第一是適用時間點,113年10月28日(即憲法法庭判決日)已發生繼承事實但尚未核課、或尚未核課確定的遺產稅案件,或判決日後新發生的繼承案件,就能適用。

其次,針對死亡前二年贈與配偶財產的遺產稅案件,繳款書將分為兩張,一張是「配偶稅單」,一張是「全體繼承人稅單」,配偶稅單依死亡前二年贈與財產占總遺產總額比率,計算應納稅額;全體繼承人稅單則依其他遺產占比計算。

最後,死亡前二年內贈與配偶財產(不包括原屬於配偶的特有財產),會被視為被繼承人的現存財產,納入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計算基礎,保障生存配偶財產權益。

舉例來說,老馮114年3月1日過世,繼承人是配偶阿慧與子女,老馮在過世前兩個月,曾贈與阿慧1,000萬元現金,死亡時名下還有2,900萬元的婚後存款及投資;阿慧則有200萬元的婚後財產(不含受贈的1,000萬元),申報遺產稅時,國稅局核定老馮遺產總額為3,900萬元(存款加生前贈與)。

依新制,計算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時,贈與阿慧的1,000萬元、視同老馮現存財產,亦可納入差額計算基礎,老馮剩餘財產是2,900萬元加上1,000萬元,等於3,900萬元,阿慧剩餘財產是200萬元,夫妻差額為3,700萬元,其半數1,850萬元,就是可主張的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可自遺產總額中扣除。

若是按照舊制,生前二年贈與阿慧財產,無法視為老馮現存財產,將大幅限縮夫妻差額,可自遺產減除的額度就大幅減少。

-----------------------------------------------------------------------------------------------------------------------

欠稅提供擔保,三要件不可少

當法人或自然人因欠稅被限制財產移轉時,若要提供擔保品以解除限制,必須符合《稅捐稽徵法》規定的「相當擔保」要件,需要具備「易於變價、保管,且無產權糾紛」等條件,才能確保政府在必要時能順利回收稅款。

舉例來說,A公司因滯欠稅款,土地遭登記禁止移轉,該公司提出以廠內機器設備作為欠稅擔保,希望塗銷土地禁止處分,但國稅局審查後認為機器設備不易保管、估價及變現,不符相當擔保要件,因此依法不予核准。

依規定,納稅義務人可提供的合法擔保品包括黃金、公債、銀行存款單摺、土地、房屋等,或其他經財政部核准、具保值性與流通性的財產,只要能確保稅款可迅速變價清償、無權利爭議者,才可作為解除禁止處分的擔保。

-----------------------------------------------------------------------------------------------------------------------

診所自費過高,稅局緊盯!!

隨醫療科技不斷進步, AI技術也廣泛應用於臨床診斷及治療,帶動國內醫療產業快速發展,且近年國人對醫療品質要求日益提升,醫療院所除提供健保給付服務,也積極引進高規格醫療設備,並推出多元化的高階自費醫療服務。

像是植牙、醫學美容、齒列矯正等自費醫療市場,近年蓬勃成長,相關營業收入也隨之增加,讓國稅局正視業者是否誠實申報的問題,且近期也確實發現部分業者自費收入申報明顯偏低,或收入與成本、費用呈現不相當的情形,雖然醫療院所不必開立發票,但依法應設置帳簿、完整保存交易憑證,並依實際經營情況申報執行業務所得。

國稅局為了維護租稅公平,並且確保健全稅制,國稅局將針對高自費醫療業別加強選案查核,透過大數據交叉分析及跨機關資料比對,鎖定異常申報情況,防範杜絕逃漏稅。

-----------------------------------------------------------------------------------------------------------------------

捐贈不分海內外,都需要申報贈與稅

信仰不分國界,不少人會前往國外尋根進香,甚至捐獻,依照規定,個人捐贈財產給境外文化團體或寺廟等宗教團體,因並非依台灣法令設立登記的財團法人組織,若年度捐贈金額超過免稅額度,須依法申報並繳納贈與稅。

舉例來說,王先生(化名)2022年期間,透過銀行匯款844萬元捐贈給某境外廟宇,王先生認為該廟宇在當地為合法設立的宗教團體,他的捐款應可享有免稅待遇,因此未向國稅局申報贈與稅。

經國稅局查證發現該廟宇並非依台灣相關法令設立並登記為財團法人,因此王先生當年度贈與總額為844萬元,當年度免稅額為244萬元,贈與淨額為600萬元,適用10%稅率,應補繳贈與稅60萬元,另處罰鍰60萬元。

-----------------------------------------------------------------------------------------------------------------------

企業贈禮 員工要稅

依所得稅法相關規定,個人取自營利事業贈與的財產,並無適用免納所得稅規定,應以受贈時該財產的時價為所得額,申報為受贈年度的「其他所得」,來課徵綜所稅。

因此當公司贈送包括車輛、不動產、股票或其他資產等財產給員工、股東或其他個人時,雖不必繳納贈與稅,但收取財產的個人必須依法繳納所得稅。

舉例來說,A公司今年9月贈與高階主管林先生(化名)一輛高級房車,時價350萬元。A公司應依所得稅法規定,在明年1月底前依規定格式向主管稽徵機關列單申報,並應於同年2月10日前填發350萬元「其他所得」之免扣繳憑單給林先生,由林先生將該筆所得併入114年度綜合所得總額申報,並繳納綜所稅。

-----------------------------------------------------------------------------------------------------------------------

企業買賣股票 仍有基本所得額要申報

《所得稅法》規定,證券交易所得暫停課徵所得稅,但這項免稅僅限於《證券交易稅條例》所稱的有價證券範圍,包括上市、上櫃及未上市(櫃)股票,以及國內基金等金融商品,雖免課所得稅,但仍要納入基本所得額,用來計算是否達到應課稅門檻。

因此,企業若因投資基金或股票而獲利,雖然不必繳營所稅,但仍要將該筆「證券交易所得」列入基本所得額申報,若未揭露或漏報,除須補稅外,還可能會被處罰。

舉例來說,轄內某甲公司110年透過A銀行投資國內基金,112年贖回時獲利200萬元,113年甲公司收到A銀行寄發的所得資料明細通知單,但在結算申報時僅申報一般營利所得70萬元,未將200萬元基金處分利得納入基本所得額申報。

經國稅局查核該公司漏報基本所得額200萬元,依規定應將基本所得額(70萬+200萬)扣除法定免稅額60萬元後,以12%稅率計算基本稅額,應納25.2萬元;由於甲公司原已繳納一般所得稅14萬元,兩者差額11.2萬元即為補徵稅額,並依《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第15條規定處以罰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