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投資人問:「你能跟我梳理一下你的供應鏈嗎?它會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而獲得怎樣的優化?」
他不是在考你物流課本,而是在看兩件事,
一、你的營運是否紮實;
二、公司放大時會不會崩盤。
換句話說,這題要讓投資人聽完之後相信:
「你的供應鏈不僅能撐起現在的量,未來放大十倍也穩得住,還會更有效率。」
四步架構(What → Why → How → Impact)
What|清楚描述現有供應鏈結構
從原料、製造、倉儲、配送四個環節簡明帶過:
原料來源與主要供應商
製造方式(自建 or 代工)
倉儲與品管流程
物流配送與交付時間
Why|為何採用這種供應鏈設計
說明你的選擇邏輯:是為了穩定品質、降低固定成本,或保有彈性?
這部分可反映你的管理思維與風險意識。
How|隨規模擴大如何優化
強調「規模效益」與「效率提升」:
採購量提升 → 價格議價力更強
倉儲據點增加 → 配送時間縮短
自動化導入 → 人力與錯誤率下降
多供應商策略 → 降低中斷風險
Impact|數據化的成效與競爭力
用具體數據說明成本下降或效率提升,如:
「原料成本可降15%,物流時間縮短1天,毛利率從40% 提升到50%。」
實戰示範
「我們目前的供應鏈分成四個主要環節:
一、原料採購:主要原料分別來自日本供應商A(關鍵成分)與台灣在地供應商B(輔助材料)。
兩家合作超過一年,品質穩定,交付準時率維持在98%以上。二、製造生產:我們採代工模式,由台中一家具備 ISO 認證的工廠代工,週產能約5,000件。
這讓我們無需建廠即可維持品質彈性,也避免了固定資本壓力。三、倉儲與品檢:成品送至桃園中心倉進行抽樣檢驗與包裝,目前出貨誤差率低於0.3%。
四、物流配送:採第三方物流(3PL)合作,主要由黑貓宅急便與嘉里大榮負責,全台2日內可送達。
這套結構的核心邏輯是「輕資產、高靈活性」。
代工與第三方物流讓我們能快速應對市場需求波動,同時保持品質與成本控制。隨著公司規模擴大,我們將從三個面向優化:
1️⃣ 成本端優化:批量採購降低原料價格
隨銷量增加,採購量預計明年可達現有的3倍,
日本供應商A已同意在量翻倍後提供 10-15% 的價格折扣,
這將直接拉高毛利率約5個百分點。2️⃣ 效率端優化:建立南部分倉與自動化包裝
現階段所有貨物皆自桃園出貨,
若南部訂單持續增長,我們將於高雄設立分倉,
預計配送時效由2天縮短至1天內。
同時導入自動化分揀與包裝線,減少人工依賴。3️⃣ 風險端優化:建立雙供應鏈體系
為避免供應中斷風險,我們正洽談第二家日本合作商,
並評估部分關鍵原料的本地替代方案。
這將提升供應鏈韌性,也增加談判主導權。以數據來看,現階段每件產品的物流+倉儲成本約 NT$50,
透過批量議價與分倉配置後,預期可降至 NT$35。
若以年出貨 30 萬件計算,等於每年節省超過 NT$450 萬。這些優化不僅能降低成本,也讓我們在擴張時更具效率與競爭力。
公司越大,供應鏈越穩、越快、越便宜。
我們的目標是把規模經濟轉化為成本護城河。」
顧問觀點:投資人要聽的,是「供應鏈的可擴性」
很多創業者講供應鏈時只講「我們跟誰合作、在哪裡製造」。
但真正打動投資人的是這句話:
「當我們規模變大,供應鏈會變得更便宜、更穩、更快。」
你的供應鏈不是靜態的,它是一個隨公司成長而進化的系統。
若你能清楚呈現「放大十倍後依然高效」的藍圖,
投資人就會相信,你不只會做產品,還會做公司。
一
艾克斯的財經視界
https://xmy.tw/news-cove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