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小學畢業旅行,不只是單純一次校外出遊,更是全班共同編織的最後一段長達六年的校園回憶。近日,一名家長在社群平台上傳孩子的國小畢業三天兩夜旅行分用表,金額高達9,510元,瞬間引爆網友熱議。有網友直呼:「這是畢業旅行還是豪華旅行團?」、「小學生有需要住到五星級飯店?」

這正反應出不少家長對於臨時近萬元的旅行支出的心情。但如果孩子很想參加,到底家長該怎麼負擔?除了自行繳費,有需求補助的家長也可以詢問老師跟學校或家長會申請補助。

同時,我認為這正是一個絕佳的「理財教育契機」,可以讓孩子學會儲蓄、規劃與價值選擇。可以提前在孩子升上國小五年級後,他們的思考與責任感逐漸成熟,家庭開始準備畢業旅行基金,進行「畢業旅行家庭共存計畫」。

家長與孩子召開家庭會議,討論畢業旅行的費用分擔方式。最理想的方式是「一人一半」:家長負責一半,孩子負責一半。這不只是金錢分擔,更是責任與參與的象徵。

在家庭會議中,建議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1.為什麼要參加畢業旅行? 是為了跟風,還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清單?

2.畢業旅行這筆錢怎麼來? 家長可以負擔多少?孩子願意存多少?

3.如果遇到畢業旅行突發狀況怎麼辦? 是否預留備用金?如果同學向孩子借錢,該怎麼處理?

假設以五千元為孩子畢業旅行的目標,兩年時間平均每月只需存208元,每週約52元。孩子可以透過零用錢分配、責任任務獎勵、過年紅包等方式,逐步累積。家長則可以提供支持,例如給予零用錢、販賣舊書或紅包等,增加孩子的收入。

這樣家庭會議的對話不只是理財教育,更是價值觀的建立。孩子會學會分辨「想要 vs. 需要」,理解「延遲享樂」的意義,並在過程中培養自我管理與責任感。

不避諱談錢,是金錢教育的開始。

在許多家庭中,「錢」仍是敏感話題,甚至被視為孩子不該碰觸的領域。但事實上,金錢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價值選擇的具體表現。當我們願意與孩子坦誠討論金錢,讓他們參與規劃、理解代價、做出選擇,我們不只是教他們理財,更是在培養他們的自信、責任感與判斷力。

正向教養的核心,不是排除問題,而是把每個問題都當作一次學習的機會。畢業旅行的費用爭議,不必成為家庭的壓力源,而可以轉化為一次親子共創的起點,讓孩子在家長的陪伴用自己的方式,一步步存下夢想,也培養出理財規劃能力。

 

媽咪老師Cindy

《最高教養術,媽咪老師的原子計畫》作者

師院美術系,藝大視傳所

原為幼兒美術老師,

陪伴孩子成長中,學習了正向教養講師、陰瑜珈老師和兒童理財老師。

 

期望透過推廣家庭教育,讓家長們理解與孩子共學共成長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