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公仔收藏熱潮席捲全球,吸引了無數大人與孩子爭相追逐。從瘋狂抽取盲盒只為獲得特殊款,到高價搶購限定版,這股風潮不僅是IP消費魅力,也是值得與孩子深入討論的理財議題。

近日,一則來自香港的新聞引起我的注意:三名小五至國一的男童在暑假相約外出遊玩,卻因一時貪念破壞夾娃娃機,偷取四隻Labubu公仔,總價值約港幣1000元。這起事件不僅是法律與道德的警鐘,更是對家長的一次深刻提醒:「理財教育,應從小開始。」

理財教育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花錢,更是引導他們學會選擇、負責任與尊重他人。以下五個觀念,能幫助小學生建立正確的金錢態度與價值判斷:

一、分辨「需要」與「想要」

Labubu公仔是「需要」還是「想要」?
孩子常受潮流與同儕影響,產生強烈購買慾望。此時,家長的引導至關重要。我喜歡用正向教養的提問方式啟發孩子思考:

· 「買菜是需要,那買日本品種的水果,是需要還是想要?」

· 「鞋子壞了,買千元球鞋是需要;那買上萬元名牌鞋子呢?」

先傾聽孩子的想法,再分享自己的觀點,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這是我真正需要的嗎?還是只是因為別人有,我也想要?」不急著否定孩子的論點,而是陪伴他們建立判斷力,這不僅有助於理性消費,也能減少衝動購物的發生。

二、用「3S法」學會規劃與分配金錢

許多孩子誤以為錢是從提款機或手機中無限產出,或覺得零用錢花光了再要就好。事實上,金錢是一種有限資源,需要有計劃地使用。家長可以教孩子使用「3S法」管理零用錢:

· Save(儲蓄)

· Spend(消費)

· Share(分享)

這不僅讓他們學會資源分配,也培養責任感與同理心。如果孩子想買一隻Labubu,鼓勵他們寫下夢想清單,透過儲蓄、投資或壓歲錢達成目標,而不是尋求捷徑或不當手段。

三、不正當取得物品是錯誤的行為

偷竊行為不會因為未滿18歲而免除法律責任!根據台灣高等檢察署網站,12歲以上未滿18歲的少年若觸犯刑法,將進入「少年事件處理法」程序,可能面臨訓誡、保護管束、勞動服務、安置,甚至感化教育。

孩子可能因一時衝動做出錯誤選擇,但若能在年幼時建立誠信觀念,能有效預防類似事件。透過繪本、角色扮演或新聞討論,讓孩子理解錯誤行為的後果與他人感受,培養同理心與道德判斷。誠信是一種長遠的資產,比任何物品都更值得珍惜。

四、延遲滿足

在追求快速滿足的時代,孩子越來越難忍受等待。但延遲滿足是一項重要的理財能力。當孩子學會為目標儲蓄、等待,他們也在學習設定目標、規劃過程與堅持到底。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設立「夢想儲蓄罐」,記錄儲蓄進度。當他們終於存夠錢買到心儀物品時,那份成就感更深刻、更持久。

五、尊重他人財物

理財教育不只是關於金錢使用,更關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尊重他人的財物,是基本的社會規範。當孩子理解每件物品背後都代表著他人的努力與情感,他們就更不容易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家長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任務,如借物歸還、誠實報告遺失物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誠信。

小學生偷竊Labubu公仔的新聞,正是當今家庭一堂最真實的親子理財課。這起事件雖令人感到遺憾,但也提醒我們理財教育不該等到孩子長大才開始。從小建立正確的金錢觀,不僅能幫助孩子做出更好的選擇,也能培養他們成為有責任、有誠信、有同理心的社會公民。

 

媽咪老師Cindy

《最高教養術,媽咪老師的原子計畫》作者

師院美術系,藝大視傳所

原為幼兒美術老師,

陪伴孩子成長中,學習了正向教養講師、陰瑜珈老師和兒童理財老師。

期望透過推廣家庭教育,讓家長們理解與孩子共學共成長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