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2025年9月,iPhone 17全球上市,新聞熱度如浪潮席捲而來。排隊搶頭香、錄影開箱及社群發文炫耀,彷彿成了年度網路儀式。但對我來說,這場科技盛事不只是消費現象,更是一個教育契機。
同樣是iPhone新聞,另一則「iPhone 4S vs 比特幣」的報導更引人深思。2011年,一支iPhone 4s要價162枚比特幣;如今2025年,最新款iPhone 17只需0.007枚比特幣。這不是在懊悔沒早買比特幣,而是在提醒我們:「當下的選擇,是否真的值得?」
如果當年我們選擇投資而非消費,今天的結果會截然不同。這背後蘊含的,是一堂關於「延遲滿足」與「選擇力」的兒童理財課。孩子是否具備看穿表象、理解底層邏輯的能力?這才是我們該關心的事。在兒童理財教育中,我常強調:「延遲滿足不是壓抑慾望,而是鍛鍊判斷力。」。
青少年吵著買iPhone17前,先問孩子一句話!:「這是需要還是想要?」,更可以延伸引導他們問自己:
1.我現在想要的,是我真正需要的嗎?
2.有沒有其他可替代的選擇?
3.這筆錢能否幫助我未來更自由?
選擇不是「不買」,而是「買得更有智慧」。孩子想買新手機,先評估現有手機是否堪用;想買遊戲,思考是否有更優惠的折扣;想花錢時,問問自己:「這筆錢是為了現在的快樂,還是未來的自由?」
這樣的選擇力,也在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近日,女星吳怡霈在社群限時動態分享自己領到兆豐金股利9萬4045元。她原本還在掙扎是否入手iPhone 17,但看到這筆被動收入後,立刻購入最新款Pro Max。她的行動告訴我們:「延遲滿足不是永遠不買,而是先讓錢為自己工作,再享受成果。」
孩子或許還沒開始投資,父母先透過親子日常互動,練習延遲滿足。家長協助孩子設定一個「夢想清單」,像是買腳踏車、參加電玩營隊、購買偶像專輯。當孩子想花零用錢買零食或夾娃娃時,不必責備,而是引導他思考:「這會讓我離夢想更近,還是更遠?」
這不只是金錢管理,更是價值判斷的養成。
父母是孩子理財路上的第一位導師。我們不必替孩子做所有決定,可以陪他們練習做出更好的選擇。因為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價值判斷的養成;每一次等待,都是一次自我掌控的鍛鍊。
真正的富有,不是擁有最多,而是懂得選得最好。《媽咪老師的原子計畫》中我曾強調:「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知識,更是慢下來的能力」,有時間慢慢思考、慢慢選擇、慢慢等待。
在這個快節奏、即時滿足的時代,懂得選擇的人,才真正掌握了人生的方向。讓我們陪孩子一起練習,不只是如何花錢,更是如何做決定。
媽咪老師Cindy
《最高教養術,媽咪老師的原子計畫》作者
陪伴孩子成長中,學習了正向教養講師、陰瑜珈老師和兒童理財老師。
期望透過推廣家庭教育,讓家長們理解與孩子共學共成長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