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問:「你們的成長從哪裡來?」,背後的涵義是要你說明策略。
 

💡 成長不是偶然的爆紅,而是有邏輯、有結構的擴散。


會被投資人看中的,不是你漲得快,而是你知道為什麼會漲。

 

四步框架(What → Why → How → Impact)

 

What:
明確指出你的主要成長來源。
例如:「60% 來自用戶推薦、30% 來自內容行銷、10% 來自合作管道。」

Why:
分析為何這些來源有效。
是因為產品本身具備社交性質?還是行銷策略切中用戶心理?

How:
說明你如何推動這些成長,具體數據與例子最能說服人。
可以提 CAC(獲客成本)、推薦轉化率或內容流量來源。

Impact:
強調這些增長的可持續性與未來布局,
讓投資人看到「下一波成長」的方向與槓桿。

 

實戰示範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增長主要來自兩個地方:社群口碑內容行銷

大約 60% 的新用戶 來自現有用戶的推薦與社群自然傳播。
我們的產品有很強的分享性質,用戶會自發分享到 Facebook、LINE 群組,
朋友看到實際效果後就會下載使用。
我們也經營了一個專屬社群,目前已有超過 2 萬名活躍成員
用戶之間的互動與口碑傳遞讓成長幾乎是自動發生。

另一個 30% 的成長 來自我們持續經營的內容行銷。
我們在 YouTube 和部落格上發布教學影片與案例故事,
其中一支「5 分鐘完成任務」的影片爆紅,
單支就帶來 5,000 名新註冊用戶
內容讓我們在自然搜尋流量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時累積信任感與專業形象。

剩下的約 10% 來自策略合作與聯名活動。
上季我們與一款相近族群的 App 聯合舉辦活動,
一週內導入近千名新用戶。

我們至今行銷預算極低(CAC 平均低於新台幣 50 元),
卻能維持月增長 20% 以上。
這證明我們的成長主要靠產品力與社群動能,而非燒錢廣告。

展望未來,我們會繼續放大這兩個管道:

推出用戶推薦獎勵機制,讓口碑傳播更有誘因;

增加每週內容產出的頻率,培養穩定的自然流量池。

我們相信,最健康的成長,是用戶願意主動幫你推廣的成長。
而這正是我們目前引以為傲的優勢。」

 

顧問觀點:投資人看「成長」,其實在看「效能」

 

在募資現場,我常提醒創業者:

「成長來源,就是你未來資金槓桿的方向。」

如果你的成長靠投放,那只是速度;
如果靠產品自傳播,那才是「引擎」。

懂得拆解成長構、追蹤 CAC、分析留存,
不只讓投資人覺得你專業,
更能說服他,你的事業不只是漲一波,而是能持續上升。

 

艾克斯的財經視界
https://xmy.tw/news-cove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