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團隊裡的人各自負責什麼?」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暗藏玄機,投資人想要確認的,不只是職稱,而是:

團隊的組合有沒有互補?

關鍵職位有沒有最適合的人在扛?

你們的合作機制,能不能讓計劃高效率落地?

說白了,投資人心裡真正想的是:「我投資的,不只是創辦人,而是一支能打仗的隊伍。」

 

常見的兩個回答陷阱

 

把成員背景講成履歷表:只講過去經歷,卻沒有說清楚「為什麼是他做這件事」。

只講職稱,不講協作:投資人聽不出「團隊如何一起打贏這場仗」。

真正有說服力的答案,應該讓投資人聽到:分工合理、互補清楚,並且已經展現執行力成果。

 

四步回答框架(What → Why → How → Impact)

 

What: 把主要成員與職務角色交代清楚,誰管技術?誰管營運?誰帶隊衝市場?

Why: 說明為什麼這些分工對成功關鍵,每個人專長與職責是否 match。

How: 描述團隊協作方式(週會、決策機制、人力補強計劃)。

Impact: 展現團隊分工已經帶來的成果,讓投資人看到實力。

 

實戰案例

 

我在輔導過的案例裡,有一組創業團隊的表述,就非常有說服力:

「我們團隊有三位聯合創辦人,各自專注於不同領域。我本人擔任 CEO,負責戰略規劃與商業拓展;A 是 CTO,十年軟體開發經驗,領導工程團隊打造核心產品;B 是 COO,曾在跨國企業管理大型專案,現在主掌日常營運與管理。我們還有一位行銷經理與兩名工程師,行銷專注社群與用戶成長,工程師則全力投入產品迭代。這樣的分工,讓 CTO 帶領團隊在六個月內完成 MVP,COO 建立客服流程,把用戶留存率拉到 85% 以上。每週一次進度會議,確保我們產品、營運、市場三線同步推進。」

投資人聽到這樣的回答,腦中浮現的不是「三個人湊在一起」,而是一支「能上場打比賽的球隊」。

 

顧問觀點:團隊不是名片堆疊,而是合作機制的驗證

 

我常提醒創業者,團隊介紹不是簡報上的「誰畢業於哪裡」這麼單薄。
真正要說服投資人的是:這些人為什麼組在一起,怎麼協作,已經打出什麼成績。

 

這也是我在募資顧問輔導裡會做的事,
幫你把散亂的團隊介紹,梳理成「角色定位+分工邏輯+成果驗證」,
讓投資人看到的是「能打仗的隊伍」,而不是「幾個名字拼湊的團隊」。

 

艾克斯的財經視界
https://xmy.tw/news-cove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