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找錢,從來不只是「錢的多寡」問題,而是「股東關係怎麼設計」的課題,許多創業者常問:「我該找一兩位大金主,還是招募一群支持我的小股東?」
長年協助企業進行募資與財務策略規劃的謝銘元表示,這其實是創業過程中最容易被簡化、卻最關鍵的結構性抉擇。
「真正影響創業成功與否的,不是融資金額,而是你找來了誰,未來能不能一起走。」
本文將這兩種常見的股東設計邏輯拆解比較,協助創業者根據發展階段、品牌特性與治理需求,打造適合自己的資本地基。
模式一:策略型大股東——快狠準的資源槓桿
這類模式通常以兩到三位出資比例較高的股東為主力,適合需要快速做大、整合資源、或進入產業門檻較高的創業者。
優勢:
資源到位快: 不只是錢,還帶通路、供應鏈、媒體與組織經驗。
決策效率高: 人少意見集中,能快速拍板,適合重決策、快節奏的產業。
治理簡潔: 控股集中有利制度建構,降低治理雜音與內耗風險。
挑戰:
進場門檻高: 投資人要求嚴謹,會做深度盡職調查與拉長觀察期。
關鍵少數壓力大: 意見一旦不合,對創辦人是巨大溝通成本。
股權變動不易: 若其中一人想退出,轉讓複雜,對公司是潛在變數。
模式二:信任型小股東群——打造社群型資本飛輪
這類模式以大量小額股東為主,適合品牌導向強、產品受眾明確,並重視社群力量的新創。
優勢:
資金容易聚集: 小額投資門檻低,朋友、客戶、粉絲都有可能參與。
品牌外溢力強: 股東即消費者,容易產生口碑傳播與實質銷售加乘。
退出機制靈活: 股權單位小、影響低,方便轉讓與策略調整。
挑戰:
治理難度上升: 若缺乏清楚章程與股東協議,容易出現認知落差與糾紛。
管理成本增加: 報表、會議、分紅等行政工作複雜化。
潛在稀釋風險: 股權過度分散會讓未來大型投資人卻步,影響後續募資進展。
顧問提醒:先選「階段」,再選「股東」
謝銘元提醒,沒有絕對正確的模式,只有對當下目標最適合的結構,建議創業者從以下三種策略思維出發:
1. 起步階段 → 信任資本
可先從小額投資人、熟人圈、初期用戶入手,建立品牌認同與支持群體,打造第一層信任飛輪。
2. 成長擴張期 → 資源槓桿
當企業有產品穩定性與市場證明後,尋求策略型股東能快速放大能見度與營收規模。
3. 混合設計 → 穩中求變
核心股東設計主導力,小股東則分散支持與行銷動能,兩者搭配可穩定治理又保持市場活力。
「股東的組成,就像你的團隊與客戶一樣,是未來十年文化、信任與節奏的起點,絕不是僅看錢的選擇題。」
—
艾克斯的財經視界
https://xmy.tw/news-cove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