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不同階段面對不同壓力,關鍵在於做對選擇、走對一步


企業在成長路上,總會來到幾個十字路口,景氣變動、現金吃緊、股東分歧……每個關卡背後,其實都是資金與決策的考驗。

擁有多年財務與募資實戰經驗的謝銘元指出:「財務策略從來不是模板化,而是要因人、因時、因局設計。」他近期接連協助多家企業重整財務架構,歸納出五種典型情境,讓企業主在複雜的資金局中找到下一步方向。

 

案例一:全面停損,尋求有價退出的策略

不是所有創業都會成功,但「怎麼結束」其實比「怎麼開始」更關鍵。


謝銘元分享,有位創業者在內外條件惡化後,選擇果斷停損。他協助對方釐清資產價值與債務結構,整理可售資源與潛在買方,並設計一套體面的退出策略。

這類案型不是募資,而是協助創辦人「不失格地收場」,是一場專業與心理的雙重戰役。

 

案例二:釋出部分股權,引進資源型戰略投資人

另一間公司則不缺錢,但缺「能拉著你上樓的夥伴」。謝銘元解釋,這家公司釋出部分股權,換取上市企業的品牌力、研發資源與通路支援。

他協助設計雙方的價值交換邏輯、估值公式與治理邊界,讓合作從一開始就建立在互信與共贏之上。

 

案例三:整合負債,減壓現金流

不少企業營收成長亮眼,卻被高密度短債壓得喘不過氣。這時候重點不在利率高低,而在「怎麼讓月付金變輕」。

謝銘元指出,好的顧問會幫企業重新盤點貸款、重新談判還款結構,甚至延長週期、提高總額,換取短期現金流喘息。這樣做,才能為接下來的擴張留下空間。

 

案例四:與企業創投(CVC)股權合作,加速技術商轉

已站穩營運基礎的企業,若想加速拓展版圖,引進 CVC 成為重要策略。謝銘元強調,CVC 不只是投資人,更是未來的合作方,因此「說故事」與「設計 KPI 路徑」比談估值更重要。

他會協助企業畫出三年藍圖,拆解合作資源與退出機制,讓雙方從 Day 1 就看見彼此的戰略角色。

 

案例五:主動追求高額融資,關鍵在找到懂你的窗口

有些企業主經營穩健,也有亮眼的成績單,但在融資時卻老是碰壁。謝銘元提醒:「融資不是標案,也不是拼低價。你需要的是『懂你、挺你』的人。」

他過去幫助多家企業媒合「對的銀行人」,不只看授信額度,更協助提早準備預測報表與財報包裝,提升銀行端的信任感與放款意願。

 

結論:財務顧問,不只是填表,而是陪你選擇方向的人

謝銘元認為,財務策略不是孤立存在的「報表工作」,而是整個商業策略中的骨幹。從全面停損、資源合作,到資金槓桿設計,每一種選擇都牽動企業的未來軌跡。

「我們不是只幫你募資,而是在你不確定的時候,幫你把選項看清楚,走出對的下一步。」

 

艾克斯的財經視界
https://xmy.tw/news-cove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