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交流會有網友問我:
「你只接沒做過的產業,不怕因為不熟害業主踩坑、成本更高嗎?隔行如隔山,每個行業水都很深耶。」
這個問題很好,也值得公開說明!先強調一下這不是在炫耀,我其實是個「連續失敗創業者」,也賠過不少的錢。
我為什麼只接陌生產業?
不是為了冒險,而是因為,我每接一案,都在學習與成長。
我當顧問,不是單純為了收入(其實我的報價常被財務圈朋友說是在破壞行情),
更重要的是,我過去做過的產業,已經夠多了,從 創業、擴張、萎縮、歸零、併購、賣掉,我走過一輪又一輪。
我的產業足跡,橫跨九宮格
- 金融/資本市場:從股票操作,到與券商、銀行合作發行私募基金
- 內容出版:創立出版社,操刀選題、製作、行銷通路
- 電商:從零打造品牌,5 年營收破 4 億
- 實體通路:最高同時經營 21 間門市(街邊、百貨、快閃、大賣場)
- 第三方倉儲:同時服務 40–50 個品牌客戶
- 軟體外包與 SaaS:做過客製專案,也推過自有 SaaS 商業化
- 軍方標案:執行 1 年半、總金額破千萬的後勤系統
- 財經網站:結合內容與訂閱,打造知識與工具平台
- 投資與顧問:參與新創與中小企業的營運、轉型、退出甚至倒閉處理
我真正的專業:懂「錢的脈絡」
- 募資從自救開始:用自有 200 萬創業,後來自己增資到 500 萬,第一年營收只有 5,000 元,全靠撐
- 資金結構全圖:從天使投資人、國內外創投到國發基金都走過一遍
- 資金朋友圈:我的名單裡有券商法人業務、投信操盤人、銀行授信經理、租賃公司、民間融資圈
我了解每一種資金提供者的邏輯與底線,讓我能幫客戶設計最穩妥又有彈性的資金策略。
每天的習慣:研究產業 × 解構財務模型
不論是新創還是傳產、AI 還是製造、台灣還是國際市場,我每天都看產業研究報告。
我的目標不是成為「行業技術專家」,而是要在最短時間內看懂這些關鍵問題:
- 這個商業模式的財務模型與現金流
- 投資人會怎麼看你的數字
- 銀行或創投需要什麼樣的報表
- 哪種資金組合能讓你既安全又有彈性
我的顧問風格:不給唯一答案,只給選擇
每次提案,我都會準備 2~3 個方案,並說明:
- 優缺點
- 成本與風險
- 對未來的影響
最後的決定權永遠在業主手上!因為最懂產業的,應該是你自己,而公司是你的,你才是要對未來負責的人。
結論:
我只接沒做過的產業,不是因為我喜歡冒險,而是因為我知道:
- 我的核心價值不在「行業知識」,而在「財務策略與資金整合力」
- 每一次陌生產業的合作,都是讓我更敏銳、更全面的學習機會
隔行如隔山沒錯,但財務與資金的邏輯,跨越所有山谷。
—
艾克斯的財經視界
https://xmy.tw/news-cove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