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問:「你如何取得客戶?」
這其實是在問:
 

  • 你的市場動能,來自哪裡?
     
  • 你的成長,是燒錢換來的,還是有機制可循?

 

許多創業者回答時只列出「行銷管道」,但投資人真正想聽的,是
 

你是否建立了一套能「自我放大」的獲客系統。

 

四步架構(What → Why → How → Impact)

 

What|主要獲客管道
你目前的用戶主要從哪裡來?
可分為幾個典型來源:

內容行銷/社群媒體(品牌信任與自然流量)

付費廣告(高精準導入)

合作引流/聯盟夥伴(低成本導入高質量客戶)

業務開發(BD)(企業客戶或高單價用戶)

Why|為什麼選擇這些管道
每個管道背後都應有邏輯,
例如目標客群年齡層集中於社群平台、B2B 產品需要長週期教育、
或你發現推薦轉介的用戶留存率最高。

How|策略與成本控制
說明具體做法與數據:

哪種廣告素材點擊率最高

哪類合作轉換率最好

獲客成本(CAC)與 顧客終身價值(LTV)比例

Impact|成果與下一步擴張
強調目前已驗證哪些管道有效,
未來資金將如何擴大這些高投資報酬率的管道。

 

實戰示範

 

「我們目前的獲客策略分成兩大類:內容行銷+合作引流

第一塊:內容行銷。
我們的目標用戶集中在 25~35 歲的專業族群,
他們偏好在社群上獲取新工具與效率知識。
因此我們每週固定發布一篇『三分鐘提升工作效率』短文與短影片,
並搭配 Facebook、Instagram 廣告推廣。
成效很好,每獲得一個註冊用戶的成本 (CAC) 約新台幣 70 元,
比產業平均低 30%。
同時我們的社群已累積 3 萬名粉絲
每月帶來近三分之一的自然流量。

第二塊:合作引流。
我們與幾個垂直領域的平台互導用戶,
例如與女性健康 App 合作推出聯名活動,
對方推薦我們的 App,我們提供對方優惠券作交換。
這樣的交叉導流幾乎零成本,卻獲得了 2,000 名高黏著新用戶

我們選擇這兩個管道的原因很簡單:
一個能持續積累品牌與流量池,另一個能帶來快速成長。
兩者結合,既穩又快。

接下來,我們將投入更多在 KOL 推薦影片與企業夥伴合作上,
因為實測後發現 YouTube KOL 的導流轉換率比 Facebook 高出一倍。

目前我們的月用戶成長率穩定在 20~30%
而行銷支出占營收比不到 15%。
我們不追求燒錢換數字,而是設計能自我複製的成長機制。」

 

顧問觀點:投資人關心的不是「流量」,而是「效率」

 

我常提醒創業者,回答這題時,
請不要只是列出五個管道、十個活動,而是明確說出:

🔹 你哪一個管道最有效?
🔹 為什麼有效?
🔹 獲客成本是多少?能不能放大?

因為投資人不在意你會不會投廣告,
他們在意你是否掌握「成長槓桿」。

你的任務,是讓他相信:
給你一倍的預算,你能帶來三倍的成長。

 

艾克斯的財經視界
https://xmy.tw/news-cove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