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的國中私中考試熱潮,像是某私校報考人數多達3500人,錄取率僅為13%,比頂尖大學還難進!面對公私立學費的巨大差距,我在社交平台上提問:「如果有200萬,你會幫孩子買ETF還是唸私立國中?」
在社群媒體的約2600人的投票中,69%的人投給買ETF,然而,近期關稅協議的變動讓許多投資人產生震盪,甚至影響「少年股神」的退場,這也引發大家重新思考這筆200萬應該如何運用。為了讓討論更加深入,我列舉兩種極端案例,以便更全面理解不同選擇的影響。
選擇幫孩子買ETF
現代社會追求速成,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學業成績普通,會預先替他們存一筆足夠生活的費用甚至房產,讓他日後不用擔心經濟。但孩子若缺乏人生目標、良好品格與正確的理財觀念,他可能很快花光這筆財富,甚至賣掉房產以維持奢華生活,最終變成啃老族。此外,新聞上也常見類似的極端案例,例如:父親拒絕給沉迷遊戲的成年兒子零用錢,結果兒子憤怒毆打父親;高學歷但缺乏理財能力的大學生因網路交友詐騙欠債,陷入財務危機。
選擇讓孩子唸私立國中
另一方面,選擇唸私立教育的孩子專心拚學業,但卻沒有得到良好的社交與人際溝通訓練,可能在職場上遇到障礙。例如,一些優秀畢業生因為人際能力不足,難以升職或適應職場,甚至遭遇中年失業困境。有報導指出,一名台大公衛系畢業生曾投遞200份履歷,卻僅收到少數面試邀請,顯示學科成就雖然重要,但職場競爭力與溝通能力同樣不可忽視。
綜合上述可能發生的極端案例,教育並非二選一的決策,而是需要兼顧各方面發展。教育是在提供給孩子良好學習環境外,並且要給予正確的理財教育觀念。像我本身念完碩士,仍然會為了追求名牌而欠下卡債。所幸,靠著學習及自省能力,還能償還卡債並重新檢視財務狀況並帶著孩子們學習兒童理財教育,也成為兒童理財老師。
這是教育帶給我的極大檢視自身狀態,所以關於「如果有200萬,你會幫孩子買ETF還是唸私立國中?」,我的選擇會是優先讓孩子就讀私立國中,並額外準備一筆小額預算與孩子共同練習投資,讓學科學習與理財教育並行。透過這樣的規劃,孩子不僅能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成長,也能學習正確的財務管理觀念,避免未來的財務風險。
為了有效將理財教育融入生活,我提出三個具體作法:
1. 將理財教育融入學科學習
數學:學習投資報酬率、複利計算、財務規劃。
語言:閱讀財經新聞、撰寫理財計畫,提升表達能力。
科技:學習數位支付和加密貨幣等新興理財概念。
2. 透過實作培養能力
建立預算管理習慣:例如設定每月存款目標並記錄開支。
投資模擬:使用股票模擬平台或學習基金操作。
閱讀理財新聞:每個月會跟孩子討論理財新聞。
3. 家庭環境支持理財教育
與孩子共同制定家庭預算,讓他們實際參與財務決策。
給予固定零用錢並讓他們學習存錢、分配資金。
不避諱和孩子談錢。
教育與理財並非一刀切的選擇,而是應該並行發展,才能讓孩子具備全面的競爭力與獨立思維。如選擇私立國中,能提供優質學習資源,但同時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亦不可忽視。若只專注於學科,孩子未來可能因欠缺財務規劃而面臨困境;但只投資理財工具,缺乏學習與社交訓練,也可能影響職場與人際發展。因此,我認為理想的方式是優先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並額外規劃小額資金進行投資實作,幫助孩子在學科學習與財務管理上取得平衡,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進而真正具備面對未來挑戰的競爭力。
媽咪老師Cindy
《最高教養術,媽咪老師的原子計畫》作者
師院美術系,藝大視傳所
原為幼兒美術老師,
陪伴孩子成長中,學習了正向教養講師、陰瑜珈老師和兒童理財老師。
期望透過推廣家庭教育,讓家長們理解與孩子共學共成長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