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婉琪(中小企業聯合輔導基金會總經理)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複雜且多變的世界,沒有一種競爭力是永恆的,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是長存的,往往戰勝了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NOKIA 如此,柯達亦然,曾經無可撼動稱霸全球的夏普、索尼、東芝,近年來發展每下愈況。歸咎其原因,多半不是外部環境衝擊,而是內部創新反挫使然,缺少了大企業應有的戰略布局。


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家查爾斯.韓第曾說,組織應利用既有事業的專長與資源,另闢蹊徑,布局「第二曲線」,以創造新的成長動能。大企業想要想基業長青,創新布局,已是大趨勢裡無法迴避的一門關鍵課題。


即便所有企業都知道該發展新創的必要,能夠落實或翻轉成功的卻很少。《穀倉效應》一書認為:最大的阻礙往往來自內部的「穀倉」(部門)之間的溝通不良,科層化的封閉型型組織,或許擅長垂直整合,卻不善常橫向溝通,穀倉彼此各自築起高牆,資訊流通與彙整不易,加上人事方面的較勁,都讓大企業內部創新一事,變得障礙重重。

 


這個思考誤區,換個角度來說──大企業搞創新,需要什麼都自己來嗎?透過投資或換股,整合具有共同願景目標的新創公司,為自己的願景目標效命,不也是一種好方法嗎?
未來將是一個從極權趨向包容、由垂直走向水平,產業界線愈來愈模糊的世界。


日本作家池井戶潤創作《下町火箭》裡,帝國重工向佃製造所採購門閥發動機閥門,大財閥與中小企業的合作,毋寧就是最佳典範。


好比說,信義房屋未必需要自己投資信義居家平台,不用自己親自介入房屋相關的服務,大可以將同樣的資金,投資潔客幫或坊間其他居家清潔服務公司。


又如台灣大車隊,未必需要自己砸錢建構代駕系統,也可以選擇直接投資台灣代駕,不但效益更高,而且更具成本競爭優勢!

 


放眼未來,大企業或可採取「開放式組織」的型態維運,只要專注在自己的核心專長,周邊的延伸性或創新性服務,可以選擇投資新創公司,或以合資/換股中小企業的方式插旗,借力使力,也是擴張市占率與收益率,發展第二曲線的好方法。


況且,放手讓新創去拚,也是一種分散創新風險的好方法。大企業中的人事問題盤根錯節,新事業體無論成功或失敗,對組織的既有運作秩序都會產生衝擊,卻未必都是好事。


舉其例者,騰訊知道自己不擅長電商業務,不勉強自己砸大錢開拓,而是選擇投資拼多多,讓有潛力的新創公司成為自己拓張的事業版圖幫手。

 


而歐美大企業,如嬌生、輝瑞等,很早就開始以戰略投資基金的方式,成立聯合實驗室,利用企業外部人才與技術,務求提升企業研發效率,規避創新失敗可能造成的組織衝擊。


由大企業提供資金,讓沒有包袱負擔、靈活度更高的新創或中小企業去拼,合力擴展商品/服務的市場,一起把餅做大。這對於整體市場、大企業與新創公司,都將是一舉三贏的盤局!
(作者是中小企業聯合輔導基金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