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直白媽(馬哈理財遊樂園版主)

相較於歐美非常鼓勵小孩從小打工賺錢存錢,學習生活理財能力,台灣及至亞洲的父母還是相對保護小孩,認為「小孩只要把書讀好,其他的事情都由父母代勞」,以至於、2017年財金智慧教育協會的調查發現,台灣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父母會固定給孩子零用錢。

不過調查裡面沒有說明的是,這四分之一會發零用錢給孩子的父母,並不一定會尊重孩子花錢的方法,許多父母會直接「不准」孩子買特定東西,還有父母會不斷的耳提面命孩子把錢存下來。

「如果領了零用錢後就直接再存進銀行帳戶或小豬裡,這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這是我演講時常反問父母的一句話,試想,如果大人工作一整個月辛苦賺到的錢就直接存進銀行裡,這個過程能學習到任何「消費」的技巧和「理財」的能力嗎?

不會,而且會產生偏差的金錢價值觀,對錢的判斷和認知失去金錢本質的目的-為了交換生存的資源和更好的生活品質而存在,間接的把孩子培養成「只在意數字」和「金錢遊戲」的玩家,這不是馬哈親子理財教育在推廣的理念:這個世界有太多比金錢更重要而美好的價值。

所以,我們的兒童理財營會直接「發錢」給孩子,營隊不準備任何便當,每天帶孩子出去「買午餐吃」,由孩子自己決定要吃什麼?過程中進超商買飲料我們也不會阻止,讓他們買,因為每一個人領到的金額都一樣,所以不能忍耐的孩子,等到最後一天別人吃大餐他卻要餓肚子時,他就學會了很多我們不用教但他會記一輩子的教訓和經驗,這才是真正的消費和理財教育。

也唯有放心和放手讓孩子練習自己決定要怎麼花錢?自己思考什麼是不能妥協的想要,什麼是真正的需要時,他才能在父母不在身邊時,還可以做出「正確」的決定,讓他的人生至少先「立於不敗」。

 

上圖是我和我兒子爆奶弟弟討論出來的零用金預算分配表,但事實上,這樣的討論和對話,我們隨時隨地都在進行。兒童理財營隊引導其他家庭小孩的方法,也是我們家的日常教育。

常常在這樣的反覆討論後,爆奶弟弟原本的「很想要」,會慢慢變成「好像也不那麼需要」,最後他會在我的「存錢誘因」激勵下,決定把錢存下來。這個完整的思考和對話過程,孩子存下來的錢,才是真正他自己存下來的錢。

有一次,爆奶弟弟經過夾娃娃店,一股腦的就想把剛領到的零用錢全部拿來夾娃娃,我沒有直接阻止,反而是讓他夾,但邊夾我邊跟他對話:

「哇,你已經花了多少錢夾娃娃啦?」

「20塊!」他說。

「媽媽,我等一下就會馬上夾到⋯⋯」他專心的繼續投錢,我再等了一下⋯⋯

「夾到了嗎?」

「沒有,就差一點點,再一次,我一定就夾到了⋯⋯」

「如果你把今天的零用錢都花光了⋯⋯假設運氣好最後被你夾到了,你等於是花了80元買這個娃娃⋯⋯但是你剛剛夾娃娃時我上網查了一下,其實我可以花30元買到這個娃娃耶⋯⋯。

「什麼?!」爆奶弟弟終於恢復了理智,眼睛一亮。然後他停手了,開始跟我一起計算並且觀察,其他人大概要夾幾次才能夾到一個他想要的娃娃,然後我們怎麼算,對夾娃娃的人來說都是「賠本生意」。

那天以後,他還是會花一點點錢去去夾娃娃,但是他懂得控制了,我們的話題也延伸到討論,如果投資一台娃娃機,他需要存多少錢才能靠夾娃娃機賺錢,甚至討論到,如果吸引其他的小朋友來夾娃娃,一定要推出「佛心夾娃娃機」,就是不能賺同學太多錢,但是一定要留下利潤,這個生意才有意思

我常跟父母朋友分享:「如果等到你七老八十了,兒子突然有天回家告訴你,媽,我欠地下錢莊500萬,那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嗎?如果小時候能夠讓他花500塊學會一些事,明白500萬有多大?

賠了500萬會是什麼結果會有什麼感覺,這500塊不是花得很值得嗎?為什麼現在要這麼介意孩子花了500塊,甚至連5塊錢都不能讓他練習”自己花看看會有什麼結果”呢?」

所以為什麼要固定發零用錢給孩子呢?因為唯有固定才能養成好習慣,才能真正學會理財很重要的「預算控管」能力,有多少錢花多少錢,錢不夠努力賺錢和存錢,同時唯有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固定讓他透過花小錢練習賠大錢賺大錢的「感覺」和「決斷力」,等到孩子長大真正要花大錢時,父母也才能真正放心:我的孩子絕對沒問題,至少他不會回家把我的老本都啃光光。

@@孩子零用錢自己管?

步驟1:開始給孩子零用錢,同時給兩張便利貼

步驟2:一張便利貼寫收入,一張便利貼寫支出

步驟3:請孩子寫好貼在牆上,月底時討論錢有花光嗎?沒花光要不要存起來。(同時討論買東西是需要還是想要?)

延伸閱讀:我家用星酬系統教小朋友理財的第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