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TIPS

1. 外資、投信、自營商、保險公司,他們在台股轉空時的立場有何不同?為什麼會造成這些差異?

2. 觀察投信買賣超的時候,我們必須牢記在心的大原則有哪些?

3. 在行情的尾聲時,是否一定會出現「弱勢股補漲」?為什麼?  

文/安納金

長期投資者「當有資金增加就是要投資出去」的壓力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保險公司,保戶簽訂新保單,保戶持續繳納保費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就必須買進固定收益商品為主的標的,來達到「資產負債表平衡」(Asset-Liability Matching)。  

也就是說,保險公司給保戶的承諾(理賠金)就是保險公司的負債(Liability),必須透過將保費轉投資在固定收益資產為主、股票型資產為輔的投資工具上,來達到長期承保資產(Asset)的收益足以支付對保戶的承諾 (Liability),兩者必須對稱,就不會有問題(類似發行商避險的概念)。

短線投信買賣超對大盤無參考價值

至於投信基金,屬於三大法人之一,投信買賣超常在籌碼分析當中被視為很重要的參考,因為投信買進1檔持股通常會穩定地買超一段時間、也不能在太短的時間內反手賣超。若偶而看到投信買超某1檔個股,但隔天投信卻是賣超,那通常是不同家投信公司的買賣,不會是同一家投信今天買隔天賣。  

短線上而言,投信的買賣超相當有參考價值,但那是對個股而言。對於整體大盤的盤勢而言,則沒有參考價值。  

你可以自行觀察「台股基金總規模」和「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是高度正相關的,就和「融資餘額」一樣,投信管理的共同基金主要是一般投資大眾的錢,當台股行情火熱的時候,投資大眾會紛紛申購基金而使得台股基金總規模增加,反之台股走空、成交量低迷的時候,共同基金也會被贖回使得規模頻創新低。  

因此,台股共同基金規模主要是由一般投資大眾所貢獻(和自負盈虧的自營商截然不同),損益也由一般大眾承擔(基金經理人只負責操盤、收取穩定的管理費,而盈虧是基金受益人承擔),因此在規模的變動上,代表的是散戶的心理擺盪而非基金經理人(標的選擇由基金經理人專業判斷,但基金規模則完全不受控)。  

空頭最低點也是投信賣超高峰

台股轉空的初期,投信仍是買超台股,但會看到明顯的主流輪替,由之前帶頭領漲的強勢族群(例如電子股)轉弱之後,資金就會轉入相對落後補漲的金融傳產。  

因為融資餘額仍在增加,代表散戶的心態仍是愈買愈多,那麼他們對於基金的申購也是,台股基金規模在股市走空的初期仍可能逆勢增加,都源於散戶的貢獻。

這樣的現象,大約會在大盤轉空 2、3 周或 1、2 個月之後逆轉,也就是等到散戶們普遍認清台股已經不會再創新高、步入空頭了,才會開始贖回基金,基金規模才會因此縮減,而投信的連續賣超也就會從那時候開始(為了因應贖回的壓力而被迫賣出持股),在空頭來到最低點時也常見投信賣超的高峰(即便投信基金經理人知道那是底部,但散戶後知後覺而持續贖回基金,讓基金經理人雖判斷行情應該觸底該進場,仍被迫賣股求現)。  

(本文節錄自《高手的養成3(上):老手不傳之祕》,安納金著,2021/1/25上市,法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