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少不了各式各樣的稅,綜所稅、房屋稅、遺產稅、贈與稅⋯⋯財富管理顧問群整理每周重要的財稅新聞,幫大家掌握第一手稅務重點,管好荷包不縮水!

拋棄繼承前請三思,以免多繳遺產稅額

被繼承人如為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之中華民國國民,其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受其扶養兄弟姊妹及祖父母等親屬,享有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7條第1項第1至5款之扣除額,但其拋棄繼承權者,依同法條第2項規定,不得扣除。

台北國稅局說明,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7條及第18條規定,112年遺產稅免稅額13,330,000元,配偶扣除額4,930,000元、成年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扣除額每人500,000元、父母扣除額每人1,230,000元、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及父母如為重度以上身心障礙者,每人加扣扣除額6,180,000元、受其扶養之兄弟姊妹及祖父母每人500,000元及喪葬費扣除額1,230,000元。實務上常有繼承人間為達成特定目的或基於理財規劃,協議遺產由部分繼承人繼承,未繼承遺產者,則辦理拋棄繼承,如此一來即不得扣除拋棄繼承親屬之親屬扣除額。

該局舉例說明,某甲為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之國民,112年1月1日死亡時遺有配偶乙及成年兒子丙2人,遺產總額為20,000,000元,依不同情況計算遺產稅額如下:

(一)全體繼承人皆繼承:

遺產總額為20,000,000元-免稅額13,330,000元-配偶扣除額4,930,000元-成年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扣除額500,000元-喪葬費扣除額1,230,000元=遺產淨額10,000元。

遺產淨額10,000元*稅率10%=應納遺產稅額1,000元。

(二)配偶乙拋棄繼承由兒子丙單獨繼承:

遺產總額為20,000,000元-免稅額13,330,000元-成年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扣除額500,000元-喪葬費扣除額1,230,000元=遺產淨額4,940,000元。

遺產淨額4,940,000元*稅率10%=應納遺產稅額494,000元。

依上述分析,本案配偶拋棄繼承須多繳493,000元遺產稅。

國稅局提醒,繼承人於拋棄繼承前可考慮透過協議方式將被繼承人所遺之財產進行分配,除可達成遺產之分配,亦可適用親屬扣除額,減輕租稅之負擔。

-----------------------------------------------------------------------------------------------------------------------------------------

生存配偶主張剩餘財產差額請求權者,倘未於期限內給付財產,應補繳遺產稅

被繼承人之配偶如依民法第1030條之1規定主張配偶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納稅義務人向稽徵機關申報被繼承人遺產稅時,得自遺產總額中扣除。惟納稅義務人如未於稽徵機關核發稅款繳清證明書或免稅證明書之日起1年內,給付該請求權金額之財產予被繼承人之配偶時,稽徵機關將於前述期間屆滿之翌日起5年內,就未給付部分追繳應納稅賦。

台北國稅局說明,民法第1030條之1第1項前段規定之立法意旨,乃為貫徹夫妻平等原則,並兼顧夫妻之一方對家務及育幼之貢獻,使剩餘財產較少之一方配偶,對剩餘財產較多之他方配偶得請求雙方剩餘財產差額二分之一,並非取回本屬其所有之財產。爰法定財產制因配偶之一方死亡而消滅之情形,生存配偶行使該條文所定分配請求權,須向其他繼承人行使特定內容之權利,取得特定物之實際管領,始能達到分配請求權之目的,為使繼承人有充裕時間辦理給付生存配偶主張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金額之財產,98年1月21日修正遺產及贈與稅法增訂第17條之1規定,納稅義務人須於稽徵機關核發稅款繳清證明書或免稅證明書之日起1年期間內完成給付,並為防杜生存配偶「假行使請求權真扣除」以規避遺產稅,特規定其未於該法定期間內給付相當財產者,稽徵機關應於期間屆滿翌日起5年之核課期間內追繳未給付部分之遺產稅。

該局舉例,被繼承人甲君於99年間死亡,繼承人乙君於核准展延期限內申報遺產稅,經該局核定遺產稅166萬餘元及配偶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扣除額1,231萬餘元,乙君繳清稅款並經該局於105年2月18日核發繳清證明書。嗣經稽徵機關查得乙君未依規定於前述期間屆滿之日106年2月17日以前交付該請求權金額1,231萬餘元之財產與被繼承人配偶,原已認列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扣除額之財產,仍應課徵遺產稅,稽徵機關依法仍須於106年2月17日之翌日起算5年內行使其租稅債權,乃發單追繳應納稅額123萬餘元,並加計利息13萬餘元,以維租稅公平。

該局呼籲,被繼承人之生存配偶如主張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並繳清稅款取得稽徵機關核發稅款繳清證明書或免稅證明書者,繼承人務必於規定期限內完成給付,以免遭稽徵機關補徵遺產稅。

-----------------------------------------------------------------------------------------------------------------------------------------

給付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股東股利,留意稅事

公司分配股利給非境內居住的個人或國外營利事業,須依扣繳率21%辦理扣繳,且在代扣稅款之日起十日內,將所扣稅款向國庫繳清,並填報扣繳憑單,經該管稽徵機關核驗後,發給非境內居住股東。

北區國稅局說明,依《所得稅法》第88條及第92條規定,公司分配予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以及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的營利事業之股利;合作社、其他法人、合夥組織或獨資組織分配予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的社員、出資者、合夥人或獨資資本主之盈餘,扣繳義務人應於給付時,依規定扣繳率扣繳稅款,並應於代扣稅款之日起十日內,將所扣稅款向國庫繳清,開具扣繳憑單,向該管稽徵機關辦理申報。

國稅局舉例,日前查獲轄內甲先生為A公司負責人,因此為所得稅法第89條規定的扣繳義務人,A公司於2021年度給付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股東營利所得200萬元,未依規定扣繳稅款42萬元(200萬元×21%),經國稅局通知甲先生限期補繳及申報扣繳稅款,甲先生雖已依限補繳扣繳稅款,不過未依限補申報扣繳憑單,因此依所得稅法規定處以罰鍰。

北區國稅局提醒扣繳義務人,扣繳制度是為即時掌握稅收,達成租稅公平及稽徵經濟目的,扣繳義務人在給付各類所得時,負有依所得稅法規定扣繳稅款,以及開具扣繳憑單彙報稽徵機關查核的義務,扣繳義務人在給付所得時,應注意現行規定扣繳率,在期限內扣取稅款、繳納所扣稅款並辦理扣繳申報,以免受罰。

-----------------------------------------------------------------------------------------------------------------------------------------

公司減資,以其他公司股票抵充退還股款,應認列證券交易損益

公司辦理減資,以其持有其他公司經簽證發行之股票抵充應退還股東之股款,該股票抵充股款之數額與減資公司取得該股票成本間之價差,應列報證券交易損益。

台北國稅局表示,對股東而言,收到股票仍為股本退還,無所得稅課稅問題;但對減資公司而言,是屬轉讓其他公司股票給股東,以相當價值抵償應退還股款,公司所持有其他公司股票,屬於資產中的有價證券投資,依《所得稅法》規定,其估價以轉讓資產的時價或實際成交價格為準。

官員解釋,根據營所稅查核準則及相關解釋令,公司若增資,認股股東以持有其他公司股票,抵繳認股股款的金額超過其取得成本部分,認定屬於證券交易所得,同一法理,減資公司以股票充抵股款,價差也應視為證券交易損益。

簡而言之,抵繳退還股款金額超過公司取得股票成本部分,屬證券交易所得,目前停徵證所稅,但對營利事業而言,仍須計入基本所得額課稅;若為損失,則自發生年度次年度五年內,從當年度停徵所得稅的證券及期貨交易所得中減除。

該局舉例,甲公司實收資本額1億元,流通在外股數1,000萬股(每股面額10元),其唯一股東為乙公司。

甲公司在2021年6月經全體董事決議減資2,000萬元,並以其所持有的國內丙公司股票150萬股作價抵充退還股款。而甲公司取得丙公司股票原始成本為1,500萬元,與作價抵充退還股款金額2,000萬元,兩者之間價差500萬元,屬證交所得,應依所得基本稅額條例規定,計入甲公司的基本所得額課稅。

-----------------------------------------------------------------------------------------------------------------------------------------

豪門爭產  遺產稅誰來繳

經媒體報導案例豪門爭產時有所聞 ,遺產稅本身誰繳?繳多少?引發爭端。

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王永在兄弟過世後,海外超過6000億餘元財產讓王氏家族成員之爭產官司從國內打到國外,若最終確定該筆錢是王永慶兄弟的財產,估計王家人得面臨被追討高達900億遺產稅。類似案例在豪門時有所聞,

一度躍上新聞版面的永豐餘何家爭產案,永豐餘集團前董事長何壽山過世時,留下高達75億餘元遺產,引爆大房、二房子女爭產風波。當時估計無論誰贏,都得面臨約40億餘元的遺產稅。

不過大房何蔡蕙心提出配偶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分到24億元財產,主張國稅局未扣除24億元就核定稅額,因此與國稅局對簿公堂。最後何蔡蕙心勝訴,要給付的遺產稅降至20億餘元。

至於台塑王家,國內總額達到528億餘元遺產爭議部分雖然和解,但創辦人王永慶、王永在兄弟在海外高達6000億餘元財產官司還在打 , 關鍵就在於王永慶兄弟將海外資產信託。

將財產信託是不少富豪為保障後代子孫能安穩生活的方式,也避免子女揮霍、遭侵占等狀況,但就必須考慮到是要繳遺產稅還是贈與稅,2者擇其一逃不了。

-----------------------------------------------------------------------------------------------------------------------------------------

 

獲得Richbar第一手稅務資訊,馬上點https://bit.ly/3vLNskJ
或掃描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