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窮畢生之力在對抗全球的無知,因為我們的思考常常受到不自覺且可預期的直覺偏誤所影響,簡單說就是偏見跟刻板印象,而不是根據事實、數據來分析,而且就算是數據,也要提出合邏輯的解釋才會是完整的論述。

有時候真實很赤裸,但面對真實不能靠感覺,要真正面對問題,真正的想方設法地找到解決之道,才有助於個人與世界的進步發展,掩耳盜鈴、指鹿為馬、自欺欺人、掩蓋是非都是阻礙進步的兇手,當然人類不想花時間思考也是幫兇之一,願大家都能多多思考,降低被假新聞牽著走的機會,以下是個人的摘要整理,運用在人生各個層面都是可適用的,也將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

一、 有意思的不是數字,而是數字背後人們的生活,數字背後是多樣性的呈現,要避免非A即B的二分法。(ch1)
二、 不要只看平均數,要看看分布的狀況,不要把群體綁在一起,而是要檢視所有個體,才能獲得更準確的認知,除了留意極值的比較,也要看看各階層對數據的看法。(投資不要只看數據的集合,要花時間分析個別數據的成因)(ch1)
三、 要看到統計數據背後的故事,也要看到個別故事背後的統計數據。不靠數據無法了解世界,但光靠數據同樣也無法了解世界,要避免解讀數據失真,記得要用比對跟除法的比較值,任何數字都該有比較基準,留意80/20法則,抓住重點優先處理。(ch5)(ch8)
四、 資源有限時,最慈悲的就是動腦思考怎樣把手邊資源善用到極致。(ch5)
五、 要預期壞消息會被大肆渲染,製造大眾恐懼情緒,壞新聞多不代表壞事多,那是因為好新聞跟慢慢進步的消息不會被當成新聞報導。(ch2)
六、 必須考量基本比率問題,坐飛機死亡的人比搭車、吸菸跟恐攻死亡的人少太多太多。(ch4)
七、 當大腦滿是恐懼時,會容不下對實情的判斷。(ch4)
八、 恐懼跟危險是兩回事。可怕的事是令人感覺危險,危險的事是真正帶來危害,如果我們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可怕而非危險的事務上(太過於關注恐懼),等於是往錯誤的方向白耗精力。(ch4)
九、 當大腦滿是恐懼時,容不下對實情的判斷,你害怕時看到的世界會不一樣,所以在驚恐消退之前,盡量少做決定。(ch4)
十、 風險=危險X暴露:風險程度不是取決於你感覺多害怕,而是關乎兩件事:有多危險?你暴露在多少危險之中?(ch4)
十一、 以五要點質疑你的分類:尋找同一類別裡的相異之處,不同類別裡的相似之處;當心多數(多數只代表超過半數,要看是51%還是99%);當心特例;假定你不是正常;當心從一個群體套到另一個群體的作法。
十二、 別假定這個群體裡適用的東西,也能套用在另一個群體,概括套用能輕易躲在善意背後。(作者舉例昏迷的士兵照顧需要俯臥,但早些年套用在睡覺的嬰兒上採用俯臥姿造成不少嬰兒送命。)
十三、 緩慢的改變也是改變,要鼓勵而不是忽略,宿命論會讓你容易放棄(例如減肥沒用啦之類的XD)。(ch7)
十四、 所有解方都只能解決某些問題,但無法解決一切問題,最好從各種角度來看待世界。(ch8)
十五、 數據有其侷限,唯有當數據能超越數字本身,幫助了解現實,才是有用的,要靠數據檢驗假設,假設可能來自與人交談或觀察他人等,別貿然相信只憑一堆數據就下的結論。聰明人會看數據,但不會只看數據。(ch8)
十六、 怪罪型直覺偏誤是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簡單清楚的元凶,我們往往誇大特定個人或群體的重要性,而無法妥善依事實理解世界。為了釐清世界上重要的問題,我們不該只把矛頭對準犯錯的個人,而是要對準整個體制與系統。反過來好事也會容易歸咎於個人功勞,一樣要留意。(ch9)
十七、 要扭轉怪罪性直覺偏誤,你要忍住找代罪羔羊,當壞事發生,要找原因而非戰犯,當好事發生,要找體制而非英雄。(ch9)
十八、 急迫性直覺偏誤,會帶來壓力、放大其他直覺,讓想法跟分析難以控制與進行,害人們太快下決定,還沒想好就貿然行動。(ch10)
十九、 要把精力放在採取行動解決問題,但這些行動不是出於恐懼與急迫,而是出於數據與冷靜分析。(ch10)
二十、 如果你無法追蹤變化,自然無從知道自己的行動是否見效。(ch10)
二十一、 少為想像的問題太過擔心,要多為真正的難題與解方保持關注。(ch10)
二十二、 說到底,真實呈現世界宗就不是記者的任務,也不是社運人士和政治人物的目標。他們永遠必須靠誇張說詞與吸睛故事搶我們的注意力,永遠會鎖定異常而不是平常,也永遠會關注最新的改變、關注立即的改變,而不是關注緩慢的進展。(ch11)
二十三、 提醒自己與教育下一代:保持謙虛與好奇心。(ch11)